周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雅安市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建议》(第11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乡村旅游要素保障。一是推进提质增效。制定《2024年雅安市A级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行动工作方案》,通过补齐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短板、丰富业态产品、提升文化内涵、强化安全监管等举措,对全市29家乡村类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范提升。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养护,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737公里,其中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20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223公里,进一步畅通农村路网,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加强乡村供水保障,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范达标率100%。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雅安市旅游环境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通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6要素,全面排查清理景区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涉旅场所、重点板块安全隐患,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虚假宣传、尾随兜售、欺客宰客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深挖乡村旅游新型业态。一是推进乡村品牌建设。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互促共进”思路,立足“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3个、天府旅游名牌38个、乡村旅游类A级景区29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二是闲置资产变旅游民宿。着力盘活闲置房屋、宅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打造了以碧峰峡熊猫民宿集群、骑龙金鼓民宿群等为代表的6大民宿集群,加快打造“熊猫雅宿”品牌体系,全市建成投运旅游民宿190家,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乡村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聚乡镇产业发展优势,连线成片,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全市新获评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认定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
(三)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一是举办乡村会节活动。深挖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融入乡土文化打造特色会节品牌,持续办好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硗碛“上九节”、蟹螺“环山鸡节”等乡村会节活动,大力提升雅安乡村文化对外影响力、吸引力。二是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组织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课题调研,印发《雅安市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望鱼古镇、古路村、硗碛藏族乡夹拉村等古村落提升,打造一批有生产、有生活、有生气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下一步打算
(一)提升乡村旅游硬软件水平。一是进一步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配套”,实施产业基地景区化改造。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入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环境美丽宜居,持续完善乡村旅游硬件配套设施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智游雅安”公共服务平台,为“雅安乡村旅游”信息查询、预约预定、电子虚拟地图等提供全方位智慧服务,提升自驾(旅居)车服务驿站、户外露营基地、乡村驿站以及乡村旅游停车场智慧服务能力。
(二)完善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是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将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等元素融入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理念,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村落、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传承、艺术融合、创意赋能,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坚持“以创促建、全面推动”原则,持续推进乡村重点品牌创建和培育指导,推动“天府度假乡村”建设,支持各类农业园区大力植入旅游元素、强化旅游设施和功能配套,让农业园区变为旅游景区。
(三)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资源的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户和企业开展农业文化展示活动,同时开发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二是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农耕文化传承保护、非遗传承发展、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古村落建筑保护利用等工程,打造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